甲硝唑(Metronidazole)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兽医学的硝基咪唑类抗生素,主要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、原虫感染及预防术后感染。然而,其在动物源性食品(如肉类、水产品)中的残留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,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强、基因毒性或致癌风险。因此,对甲硝唑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成为保障食品安全、规范药物使用的重要环节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(CAC)、欧盟(EU)及中国等均对其残留限量做出了严格规定。
甲硝唑检测的核心项目包括原药及其主要代谢物:
检测范围涵盖动物组织(肌肉、肝脏)、乳制品、蜂蜜、水产品及环境样本(水体、土壤),尤其关注养殖业中违规使用的风险。
目前主流的检测技术基于灵敏度和特异性需求,分为以下几类:
通过色谱柱分离目标物,紫外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(DAD)定量,适用于常规实验室检测,检测限可达0.5-5 μg/kg。
结合色谱分离与质谱高选择性,可同时检测多种代谢物,灵敏度高(检测限低至0.1 μg/kg),是目前国际标准推荐方法。
基于抗原-抗体反应的快速筛查方法,适用于大批量样本初筛,但需配合确证方法验证结果。
各国对甲硝唑残留限量的规定严格且差异显著:
检测流程需遵循《GB/T 20752-2006》《SN/T 1928-2007》等标准,涵盖样品前处理(均质、提取、净化)、仪器分析及数据验证步骤。
随着检测需求的增加,新型技术如高分辨质谱(HRMS)、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的开发将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和覆盖范围。同时,代谢组学研究将深化对甲硝唑毒性机制的认知,推动更精准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。